驗收組成員現場實地檢查了項目實施情況和環保設備的建設情況,聽取了各參建單位對項目基本情況和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介紹,以及驗收調查單位對調查報告內容的匯報,查閱并核實了有關資料。結合現場情況,經認真討論和評議,形成驗收意見,并經工程建設單位自查,認為本項目符合環保驗收條件。根據《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國環規環評[2017]4號)以及建設單位自行驗收相關要求,現將本項目驗收意見公示如下:
一、工程建設項目基本情況
(一)建設地點、規模、主要建設內容及時序
建設地點:西起梅家山立交設計止點K0+417,東至楚平路K7+320。
規模:工程全長6903m,采取主線高架橋+地面輔道的建設模式,主線高架橋雙向6車道26m寬,輔道6~8車道(含BRT通道),紅線寬度50~72m。
主要建設內容:工程內容包含道路工程、橋梁工程及附屬工程(包括BRT、排水、照明、綠化及交通設施等)。
建設時序:2013年8月開工建設,2019年9月全線完工。
(二)建設過程及環保審批情況
2012年6月,武漢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委托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編制完成了《雄楚大街(梅家山立交-楚平路)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并于2012年7月27日通過武漢市環境保護局(更名為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審批,批文號武環管[2012]102號。本工程于2013年8月開工建設,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工程沿線拆遷情況較環評時有所變化,武漢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特委托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5月針對變更情況,編制完成《雄楚大道(梅家山立交-楚平路)改造工程沿線聲環境保護措施變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變更分析報告),并于2015年12月18日獲得武漢市環境保護局意見。
(三)驗收范圍及工況
雄楚大街(梅家山立交-楚平路)改造工程沿線影響范圍。
本次驗收調查期間,各路段實際車流量占設計車流量的76%~96%。
二、工程變動情況
項目實際建設內容與《雄楚大街(梅家山立交-楚平路)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雄楚大道(梅家山立交-楚平路)改造工程沿線聲環境保護措施變更分析報告》一致,無重大變更。
三、環境保護設施調試效果
(1)生態環境
本工程永久占地44.52hm2,與環評相等。項目位于城市建成區,沿線為人工生態系統,人工可恢復能力強。項目施工中,嚴格落實了生態污染防治及恢復措施,目前沿線生態環境已恢復至原有水平。
(2)廢水
施工期廢水經沉淀池、隔油池等措施處理后,回用或接入市政污水管網,未對外排放;營運期將原部分雨污合流的排水形式,改造為雨污分流,對周邊水體環境有一定改善作用。
(3)廢氣
施工期廢氣經加強機械維護、加強管理及灑水降塵等措施,在最大程度上減輕了對沿線環境的影響;營運期通過道路管理、綠化等措施,不會造成沿線環境空氣質量超標。
(4)噪聲
施工期噪聲經合理布局施工機械、主要噪聲設備減震降噪、合理安排施工時段等措施,減輕對沿線環境的影響;營運期通過低噪聲路面、隔聲屏障、車輛限速等環保措施,可使聲環境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4a類、2類標準要求。
(5)固體廢物
施工期生活垃圾收集后交由環衛清運,建筑垃圾及時清運至指定地點,未對沿線造成明顯不良影響。
四、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根據現場調查及監測,項目及其施工場地無施工遺留環境問題,營運期沿線環境空氣、噪聲環境滿足相應標準要求,生態環境已恢復至原貌,項目建設及運行對周圍的環境無明顯不良影響。
五、驗收結論
雄楚大街(梅家山立交-楚平路)改造工程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基本按照“三同時”制度的要求建設了相應的環保設施并與道路工程同時投入運營,在施工和試運營階段執行了國家環保法規、規章和武漢市環境保護局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工作的各項要求,采取的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措施較為有效,工程建設對沿線敏感目標未產生明顯不利影響,符合《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本項目應按驗收意見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工作,加強項目后期環境管理。在此基礎上,驗收組認為本項目符合竣工環保驗收條件。
附件1:雄楚大街(梅家山立交-楚平路)改造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
附件2:雄楚大街(梅家山立交-楚平路)改造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意見
公示單位:武漢橋建集團有限公司
意見反饋聯系電話:027-85709631